7/31/2009
7/18/2009
教育濫用者
就「寓禁於稅」一文中作者質疑徵收膠袋稅的成效,並認為如真正為了環保為何不立法規限膠袋商,但立法規限製造商和立法規限消費者的出發點根本是沒兩樣的。商人重利,俗語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無人問」,如果能要從根本解決濫用膠袋問題,應從「濫用者」開始。要改變濫用者必須先從他們的態度開始。
就以年齡來區分的話大致可以分為四類: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兒童。老年人和中年人已經習慣了使用膠袋的「方便」,屬強頑固一族,要他們改變習慣並不容易。青年人彈性較強、好奇、愛趕潮流,易接受新事物,只要讓他們覺得不老套和能趕上潮流的,他們都會願意接受的。至於兒童可以說是我們的希望,現在的幼稚園開始已經向他們灌輸環保意識,有些小孩已經主動將垃圾分類、自備購物袋等行為,並向家中長輩講解廢物分類和自備購物袋的重要性。現在的生育率低,兒童在家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至可以左右長輩的決定。不少祖父母、父母都開始有環保意識都是家中的小孩所影響。所以要教育群眾必須由兒童開始。
就以年齡來區分的話大致可以分為四類: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兒童。老年人和中年人已經習慣了使用膠袋的「方便」,屬強頑固一族,要他們改變習慣並不容易。青年人彈性較強、好奇、愛趕潮流,易接受新事物,只要讓他們覺得不老套和能趕上潮流的,他們都會願意接受的。至於兒童可以說是我們的希望,現在的幼稚園開始已經向他們灌輸環保意識,有些小孩已經主動將垃圾分類、自備購物袋等行為,並向家中長輩講解廢物分類和自備購物袋的重要性。現在的生育率低,兒童在家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至可以左右長輩的決定。不少祖父母、父母都開始有環保意識都是家中的小孩所影響。所以要教育群眾必須由兒童開始。
7/15/2009
寓禁於徵有效嗎?
經濟日報於2009年7月14日發表了一份署名文章,題目為「寓禁於稅 膠袋費開壞先例」,作者是新論壇理事林紋銳。為免引起偏差故原文引錄如下:
寓禁於稅 膠袋費開壞先例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明說過:「討厭稅收的富裕家庭、痛恨監管的公司利益集團、認為福利國家非法的知識分子一直都存在。」曾出任香港財政司的已故郭伯偉爵士也說過:「到底是誰做的犧牲帶來稅收,政府開支到底又造福了誰?」這兩句話道明了稅收的來源與去處,稅收牽一髮而引動全身,政府必須謹而慎之,切勿意氣用事。
減用購物袋 家居垃圾袋反增
最近,政府開徵膠袋稅,鼓勵市民少用膠袋,支持環保可謂用心良苦。環保人人愛,正因為膠袋稅掛着環保的高帽,環保團體有反對的本錢嗎?他們支持的一定是環保,但是否支持背後的徵稅動機,則值得商榷。政府千萬別天真地認為打着環保的旗號,就可以無往而不利。殊不知一個稅字,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徵收膠袋稅對環保的幫助到底有多大呢?先看徵稅前,市民如何處置攜帶回家的購物膠袋。一般的做法是,這些膠袋會被留用作垃圾袋循環再用,從而相應減少購置家居垃圾袋的需求。再看徵稅後,市民無疑會減少使用購物膠袋,卻必須購置更多的家居垃圾袋。一來一回,社會總體的膠袋使用量能夠真正減少耶?實在值得懷疑。最後看看那些已實施膠袋稅的國家,例如愛爾蘭、丹麥、加拿大等,情況並不是很樂觀。
倘為環保 何不規限生產商?
話又說回來,既然現在的膠袋不夠環保,為甚麼不立法規限生產商生產符合環保標準的膠袋,卻立法徵收膠袋使用者的稅?試想想,當政府執法不嚴,讓製毒、販毒的不法分子逍遙法外,又如何有效防範處於毒品供應鏈下游的毒品消費者,不會誤入歧途。
毋庸置疑,稅收為政府的庫房提供了一個長期且穩定的收入。然而,當政府的庫房豬籠入水之際,有沒有想過:增加煙稅的客觀效果是減少煙民的吸煙次數,還是變相鼓勵私煙?擱淺的銷售稅(前稱消費稅,由消費者為本變為商家為本),日後一旦重新上馬,到底是鼓勵了銷售/消費,還是遏抑了銷售/消費?道理一樣,徵收膠袋稅真正令購物膠袋使用量大幅減少,還是起到製造大量另類膠袋的反效果?種種疑問,政府在推出政策之前有沒有認真諮詢過,盡早堵塞漏洞。市民不容政府為環保而環保,為制定政策而制定政策,假借環保之名,大行徵稅之實。
借環保之名 稅收可不斷加
從行政方面的角度看,政府有了膠袋稅,就猶如手握生殺予奪的大權。稅收可以加完再加,而加稅的大條理由是為了起到足夠的阻嚇作用。君不見,環保團體「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不希望市民抱「付了錢便心安理得」的錯誤觀念,建議政府仿效外國,不時檢討徵費的金額。這是一個稅收無底洞,現在是一個膠袋徵稅5毫子,日後會不會加碼至1元呢?對小市民來說,這恐怕又是「小數怕長計」的萬丈深淵!
在膠袋稅的政策上,政府不僅老調重彈用者自付原則,而且推而廣之,寓禁於稅,以稅代勞。暫且不論其環保成效,為日後開徵其他稅項設立了壞的先例,這才是值得關注的危險訊號。
寓禁於稅 膠袋費開壞先例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明說過:「討厭稅收的富裕家庭、痛恨監管的公司利益集團、認為福利國家非法的知識分子一直都存在。」曾出任香港財政司的已故郭伯偉爵士也說過:「到底是誰做的犧牲帶來稅收,政府開支到底又造福了誰?」這兩句話道明了稅收的來源與去處,稅收牽一髮而引動全身,政府必須謹而慎之,切勿意氣用事。
減用購物袋 家居垃圾袋反增
最近,政府開徵膠袋稅,鼓勵市民少用膠袋,支持環保可謂用心良苦。環保人人愛,正因為膠袋稅掛着環保的高帽,環保團體有反對的本錢嗎?他們支持的一定是環保,但是否支持背後的徵稅動機,則值得商榷。政府千萬別天真地認為打着環保的旗號,就可以無往而不利。殊不知一個稅字,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徵收膠袋稅對環保的幫助到底有多大呢?先看徵稅前,市民如何處置攜帶回家的購物膠袋。一般的做法是,這些膠袋會被留用作垃圾袋循環再用,從而相應減少購置家居垃圾袋的需求。再看徵稅後,市民無疑會減少使用購物膠袋,卻必須購置更多的家居垃圾袋。一來一回,社會總體的膠袋使用量能夠真正減少耶?實在值得懷疑。最後看看那些已實施膠袋稅的國家,例如愛爾蘭、丹麥、加拿大等,情況並不是很樂觀。
倘為環保 何不規限生產商?
話又說回來,既然現在的膠袋不夠環保,為甚麼不立法規限生產商生產符合環保標準的膠袋,卻立法徵收膠袋使用者的稅?試想想,當政府執法不嚴,讓製毒、販毒的不法分子逍遙法外,又如何有效防範處於毒品供應鏈下游的毒品消費者,不會誤入歧途。
毋庸置疑,稅收為政府的庫房提供了一個長期且穩定的收入。然而,當政府的庫房豬籠入水之際,有沒有想過:增加煙稅的客觀效果是減少煙民的吸煙次數,還是變相鼓勵私煙?擱淺的銷售稅(前稱消費稅,由消費者為本變為商家為本),日後一旦重新上馬,到底是鼓勵了銷售/消費,還是遏抑了銷售/消費?道理一樣,徵收膠袋稅真正令購物膠袋使用量大幅減少,還是起到製造大量另類膠袋的反效果?種種疑問,政府在推出政策之前有沒有認真諮詢過,盡早堵塞漏洞。市民不容政府為環保而環保,為制定政策而制定政策,假借環保之名,大行徵稅之實。
借環保之名 稅收可不斷加
從行政方面的角度看,政府有了膠袋稅,就猶如手握生殺予奪的大權。稅收可以加完再加,而加稅的大條理由是為了起到足夠的阻嚇作用。君不見,環保團體「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不希望市民抱「付了錢便心安理得」的錯誤觀念,建議政府仿效外國,不時檢討徵費的金額。這是一個稅收無底洞,現在是一個膠袋徵稅5毫子,日後會不會加碼至1元呢?對小市民來說,這恐怕又是「小數怕長計」的萬丈深淵!
在膠袋稅的政策上,政府不僅老調重彈用者自付原則,而且推而廣之,寓禁於稅,以稅代勞。暫且不論其環保成效,為日後開徵其他稅項設立了壞的先例,這才是值得關注的危險訊號。
7/14/2009
7/13/2009
熱泵當炒
市場傳聞有「股壇壞孩子」之稱的禹銘(00666)創辦人「馮兩老」(禹銘主席馮永祥及董事總經理馮耀輝)在寂靜多年之後,月初忽然出手,宣布收購快意集團,進軍環保節能業務。「馮兩老」兩年前淡出上市的禹銘投資,專注經營私人公司禹銘物業,去年為薄扶林服務住宅的冷氣工程招標,快意集團是其中一名入標公司。藉藉無名的快意冷氣居然貴過其他大牌子,但特別之處是可收集冷氣排出的熱能,轉化成暖水,換言之「一機分飾兩角」,買家變相節約了購熱水爐開支及煤氣費。即使單以熱水爐計,快意耗電量亦較一般電熱水爐低。馮耀輝最初質疑,最後薄扶林服務式住宅使用後,每月節省1.5萬元煤氣費。禹銘知道發現「金礦」,立即游說快意創辦人梁顯庭,希望齊齊借資本市場將生意做大。
傳聞中的「金礦」應該就是熱泵,將熱傳移過程中多加利用。市場上的節能裝置售價一直高據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份額太小,未能好好享受經濟規模的優勢,如今有商人發現,能在市場催化的話,熱泵的售價有望下調。
傳聞中的「金礦」應該就是熱泵,將熱傳移過程中多加利用。市場上的節能裝置售價一直高據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份額太小,未能好好享受經濟規模的優勢,如今有商人發現,能在市場催化的話,熱泵的售價有望下調。
7/05/2009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