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2009

熱泵當炒

市場傳聞有「股壇壞孩子」之稱的禹銘(00666)創辦人「馮兩老」(禹銘主席馮永祥及董事總經理馮耀輝)在寂靜多年之後,月初忽然出手,宣布收購快意集團,進軍環保節能業務。「馮兩老」兩年前淡出上市的禹銘投資,專注經營私人公司禹銘物業,去年為薄扶林服務住宅的冷氣工程招標,快意集團是其中一名入標公司。藉藉無名的快意冷氣居然貴過其他大牌子,但特別之處是可收集冷氣排出的熱能,轉化成暖水,換言之「一機分飾兩角」,買家變相節約了購熱水爐開支及煤氣費。即使單以熱水爐計,快意耗電量亦較一般電熱水爐低。馮耀輝最初質疑,最後薄扶林服務式住宅使用後,每月節省1.5萬元煤氣費。禹銘知道發現「金礦」,立即游說快意創辦人梁顯庭,希望齊齊借資本市場將生意做大。
傳聞中的「金礦」應該就是熱泵,將熱傳移過程中多加利用。市場上的節能裝置售價一直高據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份額太小,未能好好享受經濟規模的優勢,如今有商人發現,能在市場催化的話,熱泵的售價有望下調。

7/05/2009

立法不如自發

今年七月七日開始正式徵收膠袋稅,某些環保團體自覺取得一次重大的勝利;但商人重利,為減低徵稅的影響而各出奇謀,包括轉用沒有手挽的膠袋、紙袋和預先製作帶有手挽的包裝,結果可能令塑膠的使用量不跌反升呢。
香港人一向對香港的法治感到自豪,甚至對法律制度的迷信和迷戀,以為一切問題只要立法就能夠完美地解決。但事實上是否這樣呢?對於使用膠袋可以利用立法去加速教育市民對減少使用的態度,但絕對不時終極的手段。就自古以來用立法手段對付各樣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不能杜絕。
所以要市民減用膠袋重點是教育不是立法,有關團體提倡膠袋徵稅是本末倒置的安排。

5/15/2009

慳電膽不慳電

消費者委員會剛公布市面上的「慳電膽」並沒有如標籤上說明那麼「慳電」,大部分「慳電膽」實際輸入電功率較標註的低,其中五個樣本實際輸入電功率更與標註電功率相差15%以上;此外慳電膽光效由31.9至68.6瓦特不等,表現參差,相差達一倍,部分標示同一功率的慳電膽,輸出光度可差逾三倍。而所有「慳電膽」點燃逾2000小時後,光度均較初期減弱。海關可能就事件作出跟進,就如消委會說這跟在菜市場上買賣的斤兩不足沒兩樣。早就說過市面上的所謂環保產品,很多時是「掛羊頭買狗肉」的,名不符實環保產品充斥市場,在購買時稍一不慎當了冤大頭而不自知。

5/04/2009

帝國大廈大變身

位於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決定進行大變身,務求將她變為一幢綠色大廈,預計將於2013年完成改造。大變身並不涉及甚麼的高科技,主要將在大樓的六千五百多扇窗戶玻璃內層,加裝保溫膠片,暖氣管加裝隔熱板,以及改善照明、通風以及空調。此外,大樓人員可以網路監控能源消耗。以求可以維持大廈日常運作之餘,亦可以減低排碳量。預計能源耗費可降低三分之一以上,工程總額五億美元。每年的節能成本將可減少四百四十萬美元,能源消耗降低38%,將在三年左右收回成本。

5/01/2009

環保商品環保嗎?

環保可能是一種潮流,當人人談論環保的時候,沒法答上嘴就好像跟不上潮流。商人更為了趕潮流推出多種含有「環保概念」的產品到市場去,當你購買這些產品時是在支持環保嗎?那要看你選購產品時的情況和心態了。
你選購產品時是因為產品有環保原素,還是你有實際需要呢?如果你看見因為產品有環保概念,而並非有實際需要的話,請你小心檢討一下你的購物心態了。另外就是在選購時有否求證產品中陳述的「環保概念」的真確性和實用性?現在坊間很多所謂環保產品其實和傳統產品沒有兩樣,只是新加一個「環保」名字來為產品促銷或用作提高售價的藉口。

4/28/2009

器官捐贈

環保其中一項是強調循環再用,一個人離去後將他身上仍有功能的器官移植到另一個有需要的人身上,也是體驗了器官的循環再用。這個概念應該也可以說是環保,甚至比環保還要高的情操。因為這一舉動不單環保,還可以活人。
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人的觀念也跟著改變了,自願填寫器官捐贈卡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成功將器官的捐出的數目卻舉步不前。主要原因是捐贈者生前沒有好好向家人解釋自己的意願,沒有人會細心考慮死亡來臨的一刻原來是可以這麼接近的。也可能忌諱這個話題,在無病無痛之時談論這話題是會嚇怕家人的。家人對親人的離去已經心亂如麻,要他們還未接受親人離去這事實前,就要決定是否將親人的器官捐出,確是一件令人既心痛又難受的事。但是器官移植卻要和時間競賽,稍一猶豫就會徒勞無功,所以既有立下捐贈器官這大願的志向,不要害怕忌諱,平日在輕鬆的情況下好好和家人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了。

4/27/2009

厚葬不如厚養薄葬

與其替先人舉辦一場隆重的葬禮,倒不如在先人在世之時多加照顧吧。城市人生活節奏急速,物質上可能還可以滿足先人在世之時的需要,但精神上的贍養往往被疏忽而不自知,到先人離去之後才作出種種的補償也變得徒然了。當年子遊向孔子問「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可見,所謂「盡孝」,其實貴在先人生前之「養」。人生於世短短數十寒暑,與長輩相處理應比人生時間還要短,要盡孝不需豐厚生活,卻要多加關心,厚養薄葬才最真情。

4/26/2009

薄葬

很多人為了表示對先人尊敬非常注重有關葬禮,不惜重金去舉行一場隆重的葬禮,向先人作最後的孝道,並認為一場簡單的葬儀是對先人的不敬。提倡薄葬其實並不是甚麼新鮮的環保概念,而是不論中外古已有之。春秋時代墨家已提倡薄葬節財,而西藏藏民一向利用天葬儀式來處理先人的遺體,並認為是向先人作出最高的敬意。西方的伊斯蘭教亦主將速葬、土葬和薄葬,其中薄葬是指不需任何陪葬品,並從簡喪事。
國內因人口膨脹土地不敷應用,近年已限制土葬;並且鼓勵火葬、植葬、河葬或海葬。所謂植葬就是將已火化的先人骨灰埋在樹木的根部,並不需為先人立碑。而河葬和海葬則將先人骨灰撒向大河川或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