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2008

耗電量

公務員在推行項目時,要考慮的因素比私人推行的項目多。當上司下達指令時,公務員可能就項目內容根本就不熟悉,又或者深知項目有所缺失,但為了達到上頭的指標,很多時就會硬著頭皮幹下去。
所謂眼高手低,上頭要有一個矚目的節能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吃錢的項目,要是又便宜又節能,民間的商人怎會不爭相採用。但偏偏預算卻有所限制,在左減右省的情況下,系統的手腳都給人砍下,那能發揮功效呢?看見機電工程署的天台放滿了太陽能光伏板,照理是可以生產出一定的電量的。但機電署三年來的電費按年增加,理由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一是用電量大為增加,導致有太陽能光伏系統都未能補助其增加量;二是其太陽能系統根本是失效,導致不但沒有節能,反而增加耗電量;最後的是前者兩個理由相加,即用電量增加及太陽能系統失效。
按道理太陽能系統最多是不發揮作用,沒有產生電量。但很難相信它會耗電的,機電署電費大增最有可能是用電量改變導致的,負責教育市民節能的官員極需要改變一下他們的用電習慣,以減低耗電量。

12/03/2008

節能變耗電

審計署最近就機電工程署所作的審計報告中指出,新總部大樓落成三年以來,用電量較搬遷前增加三、四成,估計多繳近六百萬元電費。斥資七億元興建的機電工程署新總部大樓,標榜環保和節約能源,三年前落成啟用時,聲稱不會增加經常開支,每年亦可節省電費四十三萬元。不過,審計署發現事實相反,該幢新大樓啟用後,每年用電量均超過一千一百萬度,較搬遷前增加三成半至四成三不等。而每年電費開支差不多達到一千萬元,較搬遷前高出逾兩成;據估計,大樓啟用三年以來,多繳至少五百七十萬元電費。
從來知道公務員做事是以「多一事不如小一事」的態度為宗旨,所以沒有長官意志的話,機電工程署是沒可能引入環保或節能系統的。但七億元的新總部大樓究竟有多少預算是用在有關的系統上呢?還是新大樓根本就是一個「假、大、空」的宣傳工具,實質是沒有其功效的。

11/24/2008

紙尿片與尿布

最近得知得多新任父母都樂於替自己的寶寶穿上尿布,而棄用紙尿片;亦有父母則靈活地在家使用尿布,帶寶寶外出時才使用紙尿片。而且採用後者方法的有上升趨勢。使用尿布可以說是古老當時興的方法,它的優點毋庸置疑就是環保。尿布是可以循環再用,寶寶一大要換尿布的次數是不少的,尤其在初生期間,換尿布的次數更是頻密。如果使用紙尿片的話,是可以產生大量垃圾的。
現在坊間有些童裝公司也會生產尿布套裝,售價跟一包紙尿片相若,心水清的人士就可以知道,兩者在使用時的花費的分別。就因為紙尿片的售價並不便宜,很多時父母見寶寶因只排尿的份量不多而讓寶寶繼續穿上紙尿片,而造成寶寶患上尿疹的可能。另一個令父母懊惱的是,紙尿片很多時會為寶寶帶來皮膚敏感的。
反而傳統尿布卻因是用純棉製造,沒有帶來皮膚敏感的煩惱。而且因尿布可以循環再用,就自寶寶只排少許尿尿,父母也樂於替寶寶換上乾爽的尿布呢。

10/24/2008

燃料電池的軍民應用

燃料電池早在十九世紀初(1838年)就由德國科學家提出有關概念,直到二十世紀中(1955年)由通用電器科學家根據最初的設計加以改良,成為燃料電池的雛型。前後差不多經過足足一整個世紀,燃料電池到了最近才有很大的進步達到民用地步,之前多應用在軍事及航天的研究範疇。
民間應用的發展的範圍是很廣大的,其中包括著重於燃料電池推動的汽車,也會應用於一般家用電器等。但在軍方方面是有著很大的戰略應用,其中燃料電池排放的是「水」,這副產品在戰場上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事實上,水是現今地球珍貴資源其中之一,無論是軍民方面都很有價值。

10/23/2008

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是一種新能源(?),根據台灣燃料電池資訊網介紹:「燃料電池(Fuel Cell),是一種發電裝置,但不像一般非充電電池一樣用完就丟棄,也不像充電電池一樣,用完須繼續充電,燃料電池正如其名,是繼續添加燃料以維持其電力,所需的燃料是「氫」,其之所以被歸類為新能源,原因就在此。 燃料電池的運作原理,也就是電池含有陰陽兩個電極,分別充滿電解液,而兩個電極間則為具有滲透性的薄膜所構成。氫氣由燃料電池的陽極進入,氧氣(或空氣)則由陰極進入燃料電池。經由催化劑的作用,使得陽極的氫原子分解成兩個氫 質子(proton)與兩個電子(electron),其中質子被氧『吸引』到薄膜的另一邊,電子則經由外電路形成電流後,到達陰極。在陰極催化劑之作用 下,氫質子、氧及電子,發生反應形成水分子,因此水可說是燃料電池唯一的排放物。」
其實用再簡單一點說明,就是我們上中學的物理課時,曾經試過用電去分解水份成為「氫」和「氧」,而燃料電池則將這個程序倒轉來做一次,將「氫」作為「燃料」經電解液和「空氣」(氧)混合後產生電流和水。
因為燃料電池跟一般電池不同的是它只會排放水,故對環境不會做成污染,是一種很環保的新能源。

10/20/2008

臭味與濕度

一般來說,垃圾填堆之所以產生臭味可以用有機堆肥作為例子去解釋。有機堆肥遇到發臭的原因大概可以歸納只有一個原因–太濕,根據康文署網頁資料說:「肥堆不可以太乾,否則不適宜微生物活動,亦不可以太濕,因會造成缺氧,令分解緩慢及產生惡臭。肥堆要保持濕潤,就像扭乾了海棉一樣,太乾時應略灑水。」
香港人一向沒有垃圾分類的習慣,就算在屋邨內加多幾個回收箱,鮮有全線垃圾分類的住戶出現。就算有心分類卻無完善的配套,無力去完成減廢的效果。廚餘是濕垃圾,其實可以另行分開處理,再加上金屬、塑膠和紙張的循環再用,電池、慳電膽和特殊物品的回收處理,會使堆填區的負荷減低,再加以適當控制垃圾的濕度,及增加堆敷土以減低臭味。

10/16/2008

垃圾處理方法


一般家居的固體垃圾的處理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1. 焚燒、2. 堆填、和3. 循環再造。
焚燒是最原始處理廢物方法之一,最再農業社會時,人們已懂得焚燒農稼廢棄物後作肥料用途。香港在20多年前仍使用這種方法去處理固體垃圾,考慮到焚化爐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而停止使用這種方法多年了。而位於港島堅尼地城的垃圾焚化廠亦己拆毀;位於青衣島的焚化廠亦只剩一座空殼。
夜冷行業就是廢物循環再用的老祖宗,本來在物資貧乏的時期起到一定的社會功能,但隨着經濟改善和即用即棄文化流行後,收買和夜冷行業曾沈寂一時。如今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科技的改進,廢物循環再造又再興起,加上政府鼓勵,廢物循環再造的發展空間可以再作進一步拓展。
垃圾堆填是香港現行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一般而言,堆填法是最省資源的方法,但如處理不當的話會造成水源及土地污染,社會代價將會是無可估價的。根據環保署資料,於1989年香港停用所有舊式堆填區,並開始使用新式堆填區,以逹到社區對環保的需求。現今香港共有三個垃圾堆填區,包括位於將軍澳、屯門及打鼓嶺。

10/15/2008

臭味困擾與垃圾處理

日前新聞報導指將軍澳一名居於維景灣畔的小住戶長期受到垃圾堆填區的臭味而影響生活,其實就堆填區引發出來的問題不單只是臭味,記得年前屯門區曾飽受蒼蠅侵襲,居民生活因而大受影響,居民懷疑蒼蠅是來自屯門的垃圾堆填區。但港人善忘,屯門蒼蠅問題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我想全球已發展地區,就以香港的民居最接近垃圾堆填區了。據說在菲律賓、柬埔寨都有人居住在垃圾堆填區中,並賴以維生,由此可知垃圾堆中仍有可利用的資源。就報導引起我想從以一個門外漢(layman)身份去探討有關香港垃圾處理問題。